理查德·佐尔格,超越时代的间谍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今年10月迎来理查德·佐尔格(Richard Zogre)诞辰130周年。这个名字是“谍报传奇”的代名词,其经历至今给不少历史学家、作家和电影人带来很多创作灵感。他同时集德国记者、苏联间谍、爱国者和冒险家身份于一身。他的一生宛如历史亲笔书写的传奇:从默默无闻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者,成长为在伟大卫国战争最艰难岁月中拯救苏联的谍报英雄。

热血青年

1895年10月4日,理查德·佐尔格出生在巴库一个郊区小镇,父亲奥托是来巴库工作的德国石油工程师,母亲尼娜·科别列娃是俄罗斯人。从童年起,佐尔格便处于“两个世界的交汇处”——一面是理性的德国,一面是激情的俄罗斯。佐尔格3岁时,全家迁往德国。青年时期,他进入汉堡大学哲学系学习,研读马克思、席勒和尼采,痴迷于社会学和历史。像那个年代的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佐尔格加入了社会主义社团,热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激烈政治辩论。

1914年战争爆发后,佐尔格奔赴前线。他在炮兵部队服役,作战英勇,荣获铁十字勋章。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他的双腿被弹片重伤,落下终身残疾。佐尔格说,是战争让自己认清了民族主义口号的虚假和流血牺牲的无谓。佐尔格退伍后加入德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列宁思想的积极拥护者。他出色的分析能力、语言天赋和完美融入任何环境的本领,很快吸引了苏联情报机构的注意。

20世纪20年代,佐尔格在多家报社工作,撰写经济和政治文章,游历欧洲。他的记者身份成为情报工作的完美掩护。1929年,他被邀请到莫斯科接受特训。

视死如归

1933年,佐尔格被派往当时对苏联构成严重威胁的日本。他以德国记者、《法兰克福报》工作人员身份开始工作,很快成为公认的东亚问题专家。佐尔格与德国驻东京大使尤金·奥特建立联系,成为其亲信。凭借个人魅力、才智和博学,他获得的日本情报连一些日本大臣都不知道。佐尔格被视为坚定的纳粹分子,这进一步巩固了各方对他的信任。同时,佐尔格在日本建立了一个独特情报网,成员包括日本记者尾崎秀实、报务员马克斯·克劳森等。在这个小组的帮助下,他定期往莫斯科传递有关德国和日本计划的重要情报。

佐尔格最重要的谍报成就,是其在1941年夏天获得的一条情报。他准确报送德国进攻苏联的日期——1941年6月22日。遗憾的是,莫斯科当时未采信他的情报,认为这是众多情报摘要中的普通一条。数月后,佐尔格传递了更重要的情报:日本不会在1941年进攻苏联,将集中力量对美英作战。这条情报让苏联调动了西伯利亚师团保卫莫斯科。这是改变战争进程的一步。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没有佐尔格的情报,莫斯科保卫战的结局可能截然不同。

1941年秋天,日本反间谍机构逮捕了佐尔格,历经数月审讯和酷刑,他没有吐露任何机密,始终坚称自己只为德国利益服务,日本当局囚禁佐尔格3年多。1943年,德国表面上视佐尔格为本国“公民”,却拒绝为他的获释进行交涉。为保护其他特工,苏联否认与佐尔格有关联。194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日当天,佐尔格在东京被处以绞刑。

理查德·佐尔格的名字长期被迷雾笼罩,直到1964年才被正式平反,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他的功绩不仅被苏联承认,更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东京多摩灵园佐尔格墓前,矗立着一座刻有“和平英雄”字样的纪念碑。莫斯科有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童年就读的巴库萨本奇区学校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佐尔格现象

从苏联电影《谍报英雄》到日本纪录片系列,数十部电影和书籍描写了佐尔格的生平。在长期被视为“叛徒”的德国,佐尔格如今被称为“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人”。他不仅是谍报人员,更是思想家,他的分析报告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令人惊叹。在他看来,谍报工作并非搜集传言,而是对历史规律的探索方式。其次,他完全忠于自己的理想——通过真相服务和平,双重身份要求极强的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

130年后的今天,佐尔格的名字不仅在俄罗斯,在他生活、工作并留下印记的德国、日本等国家回响。他的人生告诉我们:丰碑不一定立于战场,还可能隐藏在阴影中。日本对佐尔格的态度很特殊。在这个他隐蔽身份活动并被处决的国家,他早已不只是“外国间谍”。在佐尔格的安息的陵园,每年都有日本人前来献花,包括退伍的自卫队员、学生和记者。对许多人来说,他是跨越时代的人物,是冷静谋划与赤诚之心的完美融合。

1961年,日本导演小林正树拍摄电影《间谍佐尔格》,主人公被塑造成坚守信念直至生命尽头的悲剧英雄。该片成为日本艺术界反思战争历史最早的例子之一。2003年,电影《理查德·佐尔格:被日本爱过的间谍》(导演筱田正浩)上映,该片引发日本社会广泛讨论。评论家认为,影片中的理查德·佐尔格不仅是苏联特工,还是位迷恋日本文化、哲学与生活方式的人。当代日本流行文化中,佐尔格不时出现在漫画和电视节目中。在NHK近期制作的纪录片系列中,他被称为“比许多日本人更懂日本的人”。2020年东京二战结束75周年展览还为他设置了独立展区。

本文刊载自《环球时报》“透视俄罗斯”专刊,内容由《俄罗斯报》提供。

上一篇:俄罗斯庆祝核工业诞生80周年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