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总生病 秋冬护理避误区

本文转自:福建卫生报

本报记者 邓剑云

“一年了,孩子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报到’,不是鼻炎犯了就是咳嗽。最近合胞病毒、流感来了,跑医院更勤了。现在5岁了,身高比同班同学矮了七八厘米,真的快愁死了!”

秋冬换季,儿童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一位家长的焦虑戳中了无数家庭的痛点。

“这并非个例。”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艾斯介绍,反复呼吸道感染和生长发育滞后会形成恶性循环:感染导致孩子睡眠欠佳、没胃口,直接影响生长激素分泌;营养跟不上又会削弱免疫力,让孩子更容易生病。

11月7日,艾斯主任做客福建卫生报《医生我想问》直播间,针对手足口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鼻炎等儿童高发呼吸道疾病,详解鉴别要点、护理方法与预防技巧,为家长送上实用健康指南。

截至目前,本场直播各平台观看人次超20万。

三大高发问题,快速区分不慌神

合胞病毒感染:别把“肺炎信号”当感冒

近期合胞病毒感染患儿明显增多,尤其两岁以下婴幼儿高发。艾斯主任提醒,它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包括鼻塞、流涕、干咳、发烧,但发病3天左右可能症状突然加重。

“有些孩子感染后不怎么喘,也不咳嗽,精神看着还行,但胸片已经显示肺炎,必须结合病原学检查才能确诊。”艾斯主任指导,出现这些危险信号要警惕:

呼吸频率加快(新生儿>60次/分、1~2岁>50次/分、3岁以上>40次/分)。

吸气时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鼻翼煽动,或口唇发紫。

她强调,6个月以下婴儿感染合胞病毒风险更高,一旦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评估。

手足口病、水痘、疱疹性咽峡炎:看皮疹就懂

秋冬季节,孩子出疹伴发烧多发。艾斯主任通过对比皮疹特点,给出清晰鉴别疾病的方法:

手足口病:皮疹呈“离心性分布”,多在手、脚、臀部、口腔,疱疹疱壁厚、内容物浑浊。

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集中在躯干、颜面、发际线,同一部位会同时出现丘疹、疱疹、结痂。艾斯主任说,水痘的皮疹有个很形象的描述,俗称“三代同堂”。其疱疹内容物清亮,冬春季更常见。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是“兄弟病”,但疱疹仅长在咽峡部,手脚没有皮疹。

鼻炎引发咳嗽:鼻涕倒流是“隐形凶手”

福建沿海湿度大,秋冬冷空气刺激下,儿童鼻炎高发。很多孩子的反复咳嗽,其实是鼻涕倒流惹的祸。

艾斯讲到,鼻炎严重的孩子,夜间会严重打鼾,甚至因缺氧突然惊醒、端坐起来。这种咳嗽的典型表现是晨起或夜间加重,还伴鼻塞、打喷嚏、流鼻涕,部分孩子会频繁清嗓子。

如何应对

避开过敏原:每周清洗暴晒被褥、除螨,外出戴口罩;

增强免疫:每天半小时户外运动;

发作期须配合规范治疗。

实用指南

●饮食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疱疹疼痛时,不吃烫食、奶制品(易成病毒培养基)、油腻肉汤、辛辣煎炸食物;

合胞病毒感染患儿:急性感染期别刻意进补,减少奶制品摄入(避免产气、生痰),饮食以米汤、稀粥、清汤面等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科学降温

物理降温:体温38.5℃以下,用温水泡脚,可加生姜、艾叶,或用毛巾包裹冰块敷额头、腋窝等大动脉部位;

药物降温:体温≥38.5℃可服退热药,若用药后3~4小时高烧不退、手脚冰凉,或发热超3天,需及时就医;

中医妙招:推拿手法“清天河水”,从腕横纹中点推至肘横纹中点,每次300~500下,可辅助退热。

●食疗调理

干咳、声音嘶哑:需滋阴润肺,可选择银耳百合粥;

脾虚、易腹泻:应健脾祛湿,可吃山药茯苓芡实粥;

痰热咳嗽:应清热化痰,可用川贝煮水,脾胃虚寒者慎用。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60岁超高龄妈妈平安生子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