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一位二胎妈妈聊天。
她感慨道:“养第一个孩子时天天焦虑,现在带老二,整个人都轻松自在了。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我终于‘开窍’了。”
我好奇地问她,什么叫“终于开窍了”?
她笑着说:“就是突然明白了很多道理,放下了该放下的,抓住了该抓住的,不再和自己较劲,也不和孩子死磕。”
这番话不由得让我陷入深思。
作为妈妈,我们都经历过那种手忙脚乱、患得患失的阶段。
可是,当一个妈妈“开窍”后,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育儿之路突然变得明朗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妈妈“开窍”后的九种表现,看看你中了几条?
话开始变少
看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天,妈妈喉咙发炎,说不出话。
女儿放学后对妈妈吐槽:“妈妈,老师太坏了,我再也不想上学了!”接着开始抱怨班主任。
当时,这位妈妈迫切想阻止女儿:“你要尊重老师,老师这么做肯定是为你好。”奈何因为嗓子疼说不出话,只得微笑着听女儿说完。
等女儿终于说完了,她突然抱住妈妈:“妈妈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我现在好多了,也发现不全怪老师。”
整个过程中,这位妈妈没有说一句话,却收获了女儿的感激和认可。
和孩子相处时,喜欢喋喋不休的父母不少,愿意坐下来安静听孩子说话的,却少之又少。
其实,教育孩子,有时候“无声”往往比“有声”更有力量。
当一个妈妈的话开始变少,不是因为沉默,而是真正懂得,倾听和理解比所谓的讲道理更为重要。
不再攀比
《加缪手记》里有一句话:“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比较。”
成为妈妈之后,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进入攀比的陷阱。
结果不仅自己越来越焦虑,更会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灵。
看到过一则新闻,南京一个13岁的男孩留下一封信就离家出走了。
原因竟然是成绩不理想,妈妈还总拿自己和别的孩子比,这让他感觉压力很大。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活在攀比当中。
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曾经说过:“我是一朵秋天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花期,攀比只会偷走你内心的平静,却带不来真正的幸福。
妈妈放下比较的尺子,才能看见花园里独一无二的花朵。
不再追求完美
当妈之后,总希望自己能够将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
就像电影《好东西》中的王铁梅,因为忙于工作,无法长期陪伴女儿,她陷入质疑,觉得自己把一切都搞砸了。
最后还是朋友小叶点醒了她:
“怎么才算好呢?为什么你就不能搞砸呢?裁判又是谁呢?你不是铁做的,不是超人,是人就会做不好,会脆弱,会无能。”
其实,世界上哪有什么完美的妈妈,一切不过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
我们事事都做到完美,反而是在剥夺孩子的成长空间,折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正如英国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说: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了。
放弃“完美妈妈”的执念,做个60分的妈妈,或许才是爱孩子的最好选择。
不再要求别人
一位朋友讲过自己的经历:
曾经的她,总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儿子喜欢摄影,她怕儿子玩物丧志,影响学业。给他各种建议、各种操心,结果搞得家里乌烟瘴气的,到最后累的是自己,生气的也是自己。
后来,她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宇宙。
改变别人是痛苦的源头,调整自己才是幸福的开始。
后来,她对孩子的爱好表示尊重,结果她所担心的事并未出现,家中氛围重归温馨。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选择,哪怕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尊重彼此的独立性。
不强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互相给予足够的尊重,家庭才会和谐美好。
情绪变得稳定
当妈以后,因为睡眠不足、琐事变多、心理压力大等原因,我变得特别喜欢发脾气。
记得有一次,因为工作原因,我心情本来就不好,结果回家看见女儿正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我立马就炸了,冲着女儿就是一顿指责:“玩玩玩,就知道玩!我真是对你太失望了!”
当时女儿含泪瞪了我一眼,直接走进屋里把门锁上了。
后来我看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一个研究:如果父母具有较高的“情绪压力”,其子女的患病次数,会明显高于其他孩子。
我才知道,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无疑是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投毒。
所以,之后每次下班进门前我都会提醒自己:掸掸身上的“灰尘”,丢掉坏脾气,带回好心情。
每次想发火之前,我都学会了暂停和深呼吸,给情绪风暴一个缓冲带。
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家里的争吵越来越少,我和女儿的亲子关系也顺畅了很多。
遇事不内耗
奥运冠军刘璇曾在节目《新生日记》中自曝,儿子出生后自己就变得格外敏感。
她曾手写八本育儿日记,详细记录孩子的睡眠、饮食和身体情况。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她都会胡思乱想很久,内心痛苦不堪。
其实,大家都是第一次做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些小错误,遇上点小挫折,太过敏感,只会陷入内耗无法自拔。
想要停止内耗,不如常常对自己说这几句话:
1. 别人家的孩子怎样,关我什么事?
2. 我允许一切发生,不管发生什么,天又不会塌。
3. 我接纳我自己,我相信我自己。
当妈妈放弃执念,更关注内心的感受,就能告别情绪内耗,做回快乐平静的自己。
学会爱惜身体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
来自江西的抗癌博主杨美美因肺癌离世,年仅42岁。
2022年1月,因为一场宫外孕手术,她意外查出了肺部肿瘤,从此走上了抗癌之路。
为了治病,她做了三次手术,九次化疗,无数次地想要放弃。
但一想到两个女儿不能没有妈妈、父母不能没有女儿,她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遗憾的是,在坚持抗癌3年后,她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据了解,杨美美生前把自己活成了“女战士”,每天除了打工,她还要照顾孩子、洗衣做饭,忙得像个陀螺。
我知道很多妈妈为了孩子日夜操劳,带娃工作两手抓,甚至不惜消耗自己的身体。可对于孩子来说,再多的金钱和物质,都比不上你长长久久的陪伴。
所以,请各位母亲务必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好好活着,陪伴孩子长大,就是母亲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
更关注自己的喜好
有句话说得好:“在平庸的生活里拥抱自己。”
如果妈妈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社交,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就会活得犹如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我有位朋友,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后,每周都坚持上两次舞蹈课。
她说:“老公很支持我,还经常去接我,孩子也很喜欢看我跳舞,还会骄傲地跟同学说‘我妈妈跳起舞来特别漂亮’。”
日子再忙,也别忘了抽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爱好。
当妈妈活得松弛、自洽,所展现出来的阳光、快乐、自信,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孩子,成为孩子人生的教科书。
永远记得,你不仅是妈妈、妻子,你更是你自己。
懂得借助身边人的力量
很多妈妈,总认为育儿是自己的责任,凡事亲力亲为,结果累得筋疲力尽。
一位网友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她刚生娃那会,立志要成为最棒的妈妈。
于是,从孩子出生开始,不论是给孩子洗澡、换尿布、喂奶、做辅食……她凡事都要亲力亲为。
终于有一天,因为长期睡眠不足,加上娃太闹腾,她崩溃了,哭着给老公打电话。
老公接到电话后,立马赶到了她身边,还埋怨她为什么不早点让自己帮忙。
她这才醒悟,带娃这件事情,完全没有必要她一个人死撑。
当一个妈妈开窍后,就会懂得:育儿需要他人的力量,要多向身边的人求助——伴侣、家人、朋友,让自己从孤军奋战变成团队协作。
一个松弛、游刃有余的妈妈,不仅会有足够的精力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也更能体会到当妈的幸福。
教育家孙云晓说过这样一句话:
想要孩子做一个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人,家长首先要在家庭中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要不断地给孩子带来正能量。
作为一位妈妈,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都请记住:育儿先育己。
当妈妈不断成长,变得通透、智慧、从容,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更好的人。
愿我们都能以更从容更潇洒的姿态,享受做妈妈的幸福。
发布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