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类零食行业第一 溜溜果园6年后重返资本市场

10月28日,溜溜果园更新了港交所上市申请,再次叩响资本市场大门。

这距离它上一次尝试上市,已经过去6年。

2019年,溜溜果园因销售增长放缓、盈利承压,撤回A股上市申请。[1]那一年,它仍是被“溜溜梅”定义的品牌——靠一颗青梅成名,一度也因这颗青梅限制。

6年后,它换了故事。

最新招股书显示,溜溜果园的增长引擎正在从单一青梅,转向“西梅+梅冻”双驱动: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16亿元,其中两大新品类成为主要拉动。

这家曾因增长放缓而折戟A股的老牌梅企,正通过一次内部“新陈代谢”,向市场证明其已找到第二增长曲线。作为中国果类零食行业零售额第一的品牌,我们从招股书上,看到了更多溜溜果园的变化与加速。

溜溜果园更新招股书,2024年西梅产品、梅冻成增长引擎

港交所文件显示,10月28日,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再度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国元国际。

溜溜果园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集团营收、利润均实现稳步增长。

在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2025年上半年,溜溜果园实现收入分别约为11.74亿元、13.22亿元、16.16亿元、9.59亿元;同期,年内/期内利润为6843.2万元、9923.1万元、1.48亿元、1.06亿元。

2025年上半年,溜溜果园营收同比增长25.0%,净利润则同比增长75.4%。招股书显示,溜溜果园确认自2025年6月30日以来,公司无重大不利变动。

除去整体营收、利润增长,溜溜果园在招股书中用不少篇幅介绍了其新产品梅冻。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2024年,溜溜果园在中国果类零食行业的零售额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4.9%;溜溜果园在中国天然成分果冻行业(按零售额计)同样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45.7%。

而将梅冻放在整个中国果冻行业市场来看,溜溜果园梅冻占据2024年果冻行业市场份额的2.9%。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梅冻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303亿元、人民币3.111亿元、人民币4.104亿元。2024年上半年及2025年上半年,梅冻产品的销售收入为人民币2.079亿元及人民币2.827亿元,每个统计期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率。

而西梅产品,则是继“青梅”之后,溜溜果园增长最快的新品类之一,也是招股书重点描写的“第二增长曲线”

招股书显示,西梅产品近三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5%,增速远超青梅类主品(约8%)。溜溜果园2020年推出西梅产品后,有了西梅干、西梅果泥、西梅纤生等不同产品线。

招股书中提到,溜溜果园西梅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在2024年消费者调研中达到了68%(青梅类为92%)。

而从销售网络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溜溜果园建立覆盖全国34个省市的经销网络,拥有1389家经销商。溜溜果园表示,集团已“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例如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并采取适应当地文化的销售及营销策略。”

过去几年,溜溜果园渠道端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经销网络、自营网店的收入占比下降。2022年溜溜果园经销网络收入占比74.5%,2024年则为40.8%;2022年溜溜果园自营网点收入占比12.6%,2024年则为8.6%;2024年溜溜果园零食专卖店收入达5.51亿元,相较2022年的1260万元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溜溜果园在超市及会员制商店的收入占比也从2022年的11.8%,提升到2024年的16.5%。

溜溜果园的产品“新陈代谢”

大单品,依旧是众多食品饮料行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可口可乐这一大单品成就了市值万亿元的可口可乐公司;AD钙奶创造了中国百亿单品的神话,近几年哇哈哈的创新仍在尝试“AD钙奶+”的解法;农夫山泉14年前推出的东方树叶,如今帮助农夫山泉茶饮料突破百亿大关,如今茶饮料在农夫山泉营收占比为39.4%,已正式超越占比36.9%,成为农夫山泉的第一大单品。

溜溜梅便是溜溜果园发展过程中,打开知名度和实现突破的关键产品。

溜溜梅的存在,为溜溜果园带来了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但产品结构单一也会带来风险。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过度单一化的产品结构很可能会阻碍企业满足更多元化的消费者,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也很容易受到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2]

事实也确实如此。

这不是溜溜果园第一次冲击上市,2019年6月17日,溜溜果园曾向深交所提交A股上市申请,后于2019年12月8日撤回。

溜溜梅创始人兼CEO杨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年的决定有些任性:“当时为了新战略投入要花很多钱,报表既然不会好看,股东和我商量的当天我就打电话,决定撤回上市申请,就是这么任性。但我本身也认为IPO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1]

在更新的招股书中,溜溜果园也对当年撤回上市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当时,为应对销售增长步伐放缓的问题,公司启动品牌战略升级。公司聘请品牌顾问,以支持全面的品牌重塑与市场调研,并在主要城市开展了全国性的营销活动。这些举措涉及大量营销和咨询成本,对短期盈利能力造成压力。受其影响,公司的销售收入在短期内下滑、盈利承压,溜溜果园撤回了A股上市申请。

2019年,溜溜果园向深交所提交A股上市申请时,公司营收高度集中在青梅类产品,连续3年青梅类收入占比超85%,整体未走出“以梅为主”的单一格局。当时的招股书规划,也主要聚焦于“休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品研发和食品安全检测、营销渠道拓展和品牌建设”三大项目。

但今年重新申请上市时,溜溜果园的定位已变为“以青梅为核心的果类健康零食及健康饮品公司”,不仅营收、净利润持续增加,产品结构也更加丰富。

今年4月,溜溜果园CBO梅惠祥接受了采访。这次的采访里,梅惠祥介绍了公司旗下产品的类型可分为四类:一是传统的梅子蜜饯产品;二是果冻布丁类的梅冻;三是西梅的产品;四类我们新推出的软糖类产品打梅打。[3]

这一产品布局,恰恰体现了溜溜果园在“大单品”生命周期管理上的战略思考。纵观食品行业,让大单品持续焕发生命力的路不止一条。

一是产品迭代,如乐事、奥利奥通过口味创新、限定包装等方式,让其大单品持续多年保持活力;二是围绕核心原料进行多元化拓展,如乳业巨头依托牛奶这一核心原料,不断衍生出常温奶、酸奶、奶酪、冰淇淋等产品矩阵,将单一品类认知转化为全产业链优势;三是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如农夫山泉的第二增长曲线茶饮料,如今成为营收第一大板块,元气森林通过持续不断的孵化,目前已拥有4款10亿元单品。

溜溜果园选择的就是第二条和第三条相结合的路径——它一方面牢牢抓住梅的核心原料,另一方面通过梅冻、打梅打等新产品形态,切入果冻、软糖等更广阔的零食品类赛道。

我们在时隔六年的2份招股书中,看到了溜溜果园在产品上的“新陈代谢”。

过去十年,溜溜果园几乎等同于“青梅”。无论是雪梅、冰梅还是无核梅,都是在同一颗青梅上不断做文章。但新的溜溜果园,它一边在做定制化,一边努力实现多元化,努力让不同的“梅”进入不同的消费场景。

皇梅,就是溜溜果园“新陈代谢”的象征之一。

2024年,溜溜果园为会员制商店山姆定制推出皇梅系列——大果、高肉厚度、更低盐度、家庭装规格。这款只在特定渠道售卖的产品,被视为溜溜果园高端化的尝试,也标志着它开始学会“为渠道定制产品”,换了思路的溜溜果园,在超市及会员制商店收入进一步提升。2025上半年,溜溜果园在会员制商店收入占比已提升至8.8%。

皇梅的诞生,只是溜溜果园在产品多元化的尝试之一。

在梅冻上,溜溜果园也进行了诸多尝试。2023年,溜溜果园设立了梅冻食品科技工厂,用无防腐工艺解决了果冻短保问题,并以冷藏即食、运动补水、夏日解渴等细分场景,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招股书显示,2024年,梅冻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近八成,已成为继青梅、西梅之后的第三条增长线。

2024年,梅冻与西梅产品合计贡献收入近四成。从产品结构看,溜溜果园的营收构成已经从单一青梅,转为青梅、西梅、梅冻的三足鼎立格局。和2019年媒体报道溜溜果园招股书时的“净利降3年,产品结构单一”相比,2025年重新冲击IPO的溜溜果园做到了“净利增三年,结构成三级”。

注:文/Sage,文章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公众号ID:FoodInnovatio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