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被摁下了急停键

来源: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被取消的马拉松

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概念:马拉松周期论。说的是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马拉松热为代表的路跑赛事便会迎来黄金期。

随着2011年中国人均GDP上涨至5432美元、2015年马拉松赛事审批制度的取消,中国掀起了全民马拉松热,仅2025年上半年,马拉松赛事超过300场,平均每天办两场。

彭博是四川宜宾人,疫情后他挺着“大肚子”加入了路跑大军。如今辗转于10公里精英赛或半程马拉松,每年要跑4—5场。虽不是专业选手,但他的大肚子肉眼可见地消了下去。

深秋初冬是一年中马拉松赛事最密集的时段。去年,全国共举办路跑赛事749场,10—12月赛事占全年总场次的近四成。彭博下半年报名了两场,一场是11月的杭州马拉松,另一场是10月中旬家门口的宜宾马拉松。

然而,就在开赛前三天,组委会的一纸公告打乱了彭博的计划:宜马将取消10公里精英赛和5公里欢乐跑项目,全马和半马项目正常举行。

宜宾长江马拉松

猝不及防的赛事取消,除了宜宾,全国各地都在密集上演,一些赛事的筹备进度甚至到了70%到90%。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6日,已有103场比赛发布变动通知。其中,有66场宣布完全取消,37场宣布调整,如取消欢乐跑或延期举办。“波及者”不乏A1级别赛事,四川、江苏、陕西等省份的变动赛事数量最多,许多赛事的主办方是区县级政府。

为何突然踩下刹车,众说纷纭。

直接原因是,据马拉松圈内人士分析,10月9日的时候,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一则《2025翁源半程马拉松赛事运营服务终止公告》通知,提及了“新规”:“由于马拉松政策新规,县区级及以下的C类马拉松赛事将全面停办,故终止本项目当前招标采购活动。”

中国政府采购网

看似官方却又不像官方,虽提及新规,但到底新规讲了什么又无人知晓。没多久,公告内容撤回。分析者只好通过网传信息拼凑出传说中的“新规”,大致有三点:

◎ 第一,区县级及以下的C类赛事原则上不再举办,每个地级市每年举办的赛事不得超过3场。高债务风险的市、县区不能举办马拉松。

◎ 第二,冠以“马拉松”名义的赛事,仅保留全马和半马,取消欢乐跑、健康跑等短距离项目。大众选手通过抽签获得的名额占比不得低于90%,不再设置赞助商名额、媒体名额等特殊通道。

◎ 第三,加强外籍选手,即“赏金猎人”的管理。

而这三点,恰恰反映了马拉松赛事在2019年达到巅峰后的种种乱象。

马拉松怎么了?

另一位马拉松爱好者郭圈,从2016年开始跑马拉松,今年还出了趟远门参加了沈阳马拉松。

在这位有近十年经验的“老兵”看来,“2019年是巅峰,但感觉今年新规前已有降温趋势。很多小比赛报名很难报满,组委会就会拉跑团参与,给他们免费名额”。

现实中报名的“不及预期”也印证了他的感受。如衡阳马拉松,去年报名通道开启当天飞速满额,组委会又追加4000名额,但今年衡阳马拉松一开始只给4天时间报名,结果报名遇冷,于是又延长了半个月。再如井冈山马拉松,一开始说要抽签,结果报名时间延长了一个半月。

从政府叫停到市场反馈不佳,马拉松这项运动在中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切的问题其实都是钱的问题。

国内路跑赛事级别从高到低分为A类(A1类、A2类)、B类、C类三个等级,此外还有标牌、精英标、金标和白金标4种世界田联认证标签,代表更高的办赛标准。

2025年贺州半程马拉松

其中,C类是指社会力量办赛、参赛人数最低要求300人,通常是区县一级举办的赛事。而高级赛事中一般会有短公里的精英跑和欢乐跑。这两类,即是“新规”中提到要被砍掉的赛事。

尽管大部分地方政府不披露具体金额,但某马拉松运营公司的负责人项飞雨透露,中小赛事的办赛成本基本200万元起步,收入一般是报名费和赞助费。而区县主办方找到品牌赞助商的难度较大,报名又难以报满,所以这类赛事90%的收入来源于政府补贴或采购。

即便是一些高级别赛事,也不得不靠地方政府补贴。

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一场3万人的A1赛事,平均支出为1199.86万元,报名收入为390万元,赞助收入为669.42万元,算下来平均超过100万元缺口,只能地方政府硬着头皮上了。

一般而言,政府拨款大约在100万—300万元。若是国际赛事,拨款能达到300万—400万元。像武汉马拉松,政府补贴占运营公司收入的15%—20%。

而在商业化方面,今年金主爸爸们也都开始囊中羞涩、精打细算。

郭圈表示:“我和一个做马膏的赞助商聊过,他们变得更理性了,觉得赞助不挣钱。前年和去年赞助了杭马,今年不参加,把资金和精力转去直播卖货。说实话,比赛能给赞助商的就是参赛包和结束时摆个摊,参赛包里塞一些体验装和传单,我全都扔了。通常主办方会把10%的名额给赞助商,现在的赞助商变现困难,只能转卖名额。”

另一项常被忽略的隐性支出是人力成本。准确来说,赛事运营公司长期对政府的公共资源进行了“薅羊毛”或“搭便车”。

所谓的公共资源不仅是被商业公司占据的“路权”,更是赛事期间大量加班干活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地方高校的志愿者和公立医院的医疗保障人员。如2023年无锡马拉松,总共安排了5139名志愿者、3968名安保人员和1240余名医疗保障人员。

马拉松赛场上的志愿者

一旦地方政府因财政问题想优化支出,商业公司没了这些支持,成本立马爆炸。

“K型分化”后的马拉松

然而,经常参加高级赛事的马拉松爱好者,却是另一番体感。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自2021年起跑马拉松,生活在上海的他,参加的赛事集中在江浙沪地区,以白金标、金标、A类为主。根据现场氛围和中签难度,他发现高级马拉松热度不降反增。

中签率是反映一档马拉松赛事的关键指标。对此,郭圈叹了口气:“中签太难了,我今年还花500块从赞助商手里买了杭马的名额。我也加过专门卖名额的黄牛,加价离谱,像杭马全马1500,半马2000,厦马3000,上马5000……”

张波认为,新规制造的稀缺性甚至会反向推高马拉松的热度。“以地级市苏州为例,我印象中以前一年能搞十几场。但明年根据新规只能办三场,中签率会进一步降低。对很多人来说,反而因为高质量的马拉松赛事变少而更积极地报名。”

从经济效益看,高等级的马拉松消费能带来的回报率也是小地方难以“碰瓷”的。因为大城市更能吸引外地人。像去年无锡马拉松,七成参赛者来自外地,光餐饮和住宿就产生2.8亿元的经济效益。而白金赛事的经济效益都是10亿级别。

可见,马拉松的热度并非下降,而是快速分化。

而在中国,任何市场化的产业都逃不出一个规律:初期野蛮生长,然后行业分化,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进一步分化,其间又伴随着一刀切式的行政色彩。

马拉松这个舶来品也不例外。

除了突如其来的新规,在合规性方面,田协开始对赛道的医疗安保提出更高要求,规定每公里都要配置心脏起搏器,每两公里要有一个医疗点,医疗抢救反应时间小于4分钟;运动医疗险保额提升至50万元以上。

赛事医疗团队对参赛者进行医疗服务

仅做好这两点,一项赛事的运营费用就将大幅提高,这就是“合规成本”——对小城市、区县组织或招商质量差的比赛而言,办赛成本翻倍,但对经济强市来说,正好利用这个契机提升办赛质量。

项飞雨对明年的预测是,报名费可能会增加,这样可以过滤掉一些对马拉松缺乏敬畏的人群,普通爱好者或进阶人群也可能因成本提升减少报名参赛频次。同时,“新规”又要求大众选手占比必须达到90%,这意味着热门赛事的中签率将会提高,吸引更多真正热爱马拉松的人,而对于极热门赛事,报名人数会进一步增加。

对于A类以下赛事,也并不能一刀切式地完全取消。B级马拉松可以是纯商业赛事,但不能过度占用城市路权,影响市民生活,主办方自负盈亏,不拿政府补贴;C级赛事可以下放给景区或者大学,根据自身特色发展文旅类的健康跑、全家跑或其他健身活动,但很难再和马拉松绑定在一起。

中俄跨境马拉松黑河马博会吸引游客

别把什么都往马拉松里装

数据显示,全国认证赛事的马拉松规模达到100.3万人次,但完赛人次只有63.32万。也就是说,超过30%名额是浪费的,马拉松这项挑战自我的极限运动,既没有在中国得到真正普及,也没有那么纯粹。

作为这几年的“流量产品”,马拉松成了一个筐,所有人都想让这个筐变成聚宝盆,什么都往里面装。

有的运营公司拿着10万元的预算,就想办一场马拉松;有的人穿着奇装异服,变成奥特曼、哪吒、婚纱新娘……把赛场变成大型Cosplay现场和社交媒体素材采集地;地方政府竭力支持,当然想借其发展文旅和提升城市形象,但回过头来发现,最出圈的却是“调休护士”“校门口撒尿”“白嫖物资”等负面新闻。

马拉松参赛者装扮“哪吒”造型

而不管是政策上的调整,还是市场选择后的分化,都是将马拉松拉回到共同竞技的本质。而那些真正热爱马拉松的人,也都是非常纯粹的。尤其对于大多数中年人而言,他们对所有事情的掌控能力都下降了,人生逆袭的概率已大大降低,无非想找点微弱的成就感和控制感,而马拉松这项运动的魅力在于:只要你练了,就会进步。

“人生到了中年阶段,还能够有一些为之奋斗的事情,就是一种得到。据我了解,跑马拉松的在35岁到50岁区间的人最多,平均成绩也最好。”张波说道。

本篇作者 |徐涛|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何梦飞 图源 VCG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上一篇:亚洲大洋洲腰旗橄榄球锦标赛落幕 中国女队夺冠入围世锦赛
下一篇:2025重阳登高挑战赛:每一次登顶,都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