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不是 “癌症判决书”,但也不是可忽略的 “无关指标”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俞蕾)拿到体检报告,“肿瘤标志物” 栏的 “甲胎蛋白(AFP)” 总让人纠结:数值正常就无需关注?偏高就等于肝癌?其实,作为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AFP 既不是 “癌症判决书”,也不是可忽略的 “无关指标”。

待检测的血液样本,作者供图。

AFP 只在胎儿期 “活跃”,成年后“休眠”

要理解甲胎蛋白的意义,得从它的“生理特性” 说起。甲胎蛋白( AFP)是一种糖蛋白,由身体细胞合成,最关键的特点是 ——只在胎儿期 “活跃”,成年后“休眠”。

胎儿发育时,甲胎蛋白主要由肝脏和卵黄囊产生,作用是助力肝脏发育:怀孕4-5 个月时,胎儿血液中 甲胎蛋白浓度达到高峰;随着胎儿肝脏逐渐成熟,AFP 合成量慢慢减少。等胎儿出生后,肝脏几乎不再合成甲胎蛋白,因此成年人血液中 AFP 含量极低,常规生物参考区间:≤7ng/mL(数据来源:WS/T 645.2-2018《临床常用免疫学检验项目参考区间》,不同医院检测方法有差异,具体以报告标注为准)。

简单来说,AFP 就像胎儿的 “肝脏营养助手”,成年后便 “退役待命”。可一旦肝脏、生殖系统等器官出现异常,这些 “退役的 AFP” 就可能被重新 “唤醒”,导致血液中含量升高 —— 这也是 AFP 能成为 “健康信号兵” 的核心原因。

三类情况可导致AFP 升高

提到AFP 升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得肝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AFP 升高只是 “身体异常的信号”,而非肝癌专属,以下三类情况都可能让它 “超标”:

正常生理状态:孕妇是最常见的群体。胎儿合成的AFP 会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液,导致孕妇 AFP 随孕周升高(孕 16-20 周达高峰),这是正常现象,医生还会通过 AFP 结合超声筛查胎儿神经管缺陷或染色体异常。

肝脏良性疾病: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等疾病发作时,肝细胞受损后会启动“修复机制”,新生的肝细胞可能暂恢复合成 AFP 的能力,导致指标轻度升高,且会随病情控制逐渐下降。

其他恶性肿瘤:睾丸癌(非精原细胞瘤型)、卵巢卵黄囊瘤等生殖细胞肿瘤,因肿瘤细胞分化类似胎儿细胞,会合成AFP;少数胃癌、胰腺癌也可能导致 AFP 升高,但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腹痛、体重下降)和肿瘤标志物异常。

AFP 是肝癌的 “重要预警”

虽然AFP 升高不代表肝癌,但它仍是目前肝癌筛查、诊断、治疗监测中 “不可替代的指标”,尤其对肝癌高危人群意义重大,这是因为肝癌细胞会异常合成AFP,且指标变化能反映肿瘤进展。

肝癌筛查:早发现的“黄金组合”。肝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AFP 检测 + 肝脏超声检查,是国际公认的肝癌筛查 “黄金组合”:能在肿瘤直径小于 2 厘米、患者无症状时,发现早期肝癌。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包括乙肝 / 丙肝病毒感染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饮酒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建议每 6 个月做一次 AFP + 肝脏超声。临床数据显示,这种筛查能让早期肝癌检出率提高 50% 以上,而早期肝癌经治疗后 5 年生存率达 70%-90%,远高于中晚期的 10%-20%。

肝癌诊断:辅助判断肿瘤性质。当AFP 显著升高(通常超过 400ng/mL),且排除怀孕、生殖细胞肿瘤、活动性肝炎等情况,同时超声、CT 或 MRI 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时,医生基本可确诊原发性肝癌,无需再做有创的病理活检;若 AFP 中度升高(200-400ng/mL),或持续轻度升高(超过 25ng/mL 且持续 2 个月),即便超声无异常,也需进一步做增强 CT、MRI 排查微小肝癌。

治疗监测:跟踪疗效与复发。肝癌治疗后,AFP 还能 “动态反映病情”:若治疗有效(如手术、介入成功),肿瘤细胞活性降低,AFP 会逐渐下降至正常;若治疗无效或肿瘤进展,AFP 会持续升高或维持高位。此外,肝癌复发率较高,即便 AFP 降至正常,也需定期复查,一旦AFP 再次升高,往往提示肿瘤可能复发,结合影像学检查能尽早干预。

实操指南:AFP 异常了,该怎么做?

看到体检报告上AFP “升高” 的箭头,别慌也别忽视,按以下三步科学处理:

首先,关注AFP 具体数值和自身情况:

轻度升高(25-100ng/mL):若没有乙肝、肝硬化等基础病,也无腹痛、黄疸等症状,可能是近期熬夜、饮酒、轻度炎症导致的暂时性升高,建议 1-2 个月后复查,观察数值是否恢复。

中度升高(100-400ng/mL)或持续轻度升高:无论有无症状,都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肝脏或生殖系统异常。

显著升高(超过400ng/mL):即使没有不适,也需立即就医,重点排查肝癌或生殖细胞肿瘤。

其次,去医院就诊时,向医生提供这些信息,帮医生快速判断:

基础病史:是否有乙肝、丙肝、肝硬化、脂肪肝,或睾丸炎、卵巢囊肿等生殖系统疾病;

近期状态:是否服用过影响肝功能的药物(如抗生素、抗结核药),有无长期熬夜、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等习惯;

其他体检结果:肝功能是否异常(如转氨酶升高)、乙肝/ 丙肝病毒是否阳性、肝脏超声有无异常。

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这些检查:

复查AFP + 肝功能:观察 AFP 动态变化,同时评估肝脏炎症;

肝脏影像学检查:先做无创的肝脏超声,若发现异常再做增强CT 或 MRI,明确是否有肝脏占位;

病毒或生殖系统检查:排查乙肝/ 丙肝感染,或针对生殖系统症状做超声(如睾丸超声、妇科超声);

病理活检:若影像学发现肝脏占位且AFP 升高,可能需要超声 / CT 引导下肝脏穿刺,明确肿瘤良恶性。

体检后该如何对待AFP?

AFP 的核心价值,是帮我们更早发现肝脏潜在风险,而非制造焦虑。结合体检场景,给大家两个关键建议:

按“风险等级” 做筛查:肝癌高危人群务必每6 个月查一次 AFP + 肝脏超声,这是预防肝癌的 “第一道防线”;普通人群每年常规体检时关注 AFP 即可,无需过度频繁检测。

别只看指标,更要护肝脏:无论AFP 是否正常,少饮酒、不熬夜、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这些保护肝脏的生活习惯,才是预防肝病的根本。

体检报告上的每一个指标,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提醒”。读懂 AFP,不是为了 “对号入座”,而是为了更科学地守护肝脏 —— 毕竟,早了解、早筛查、早干预,才是应对肝脏疾病的关键。

(责编:荆雪涛)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婴儿智商高,一岁前有5大特征,占一半以上也应该偷乐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