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医生,我还能有自己的孩子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门诊(北京市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主任孙丽君常被感染HIV的女性患者这样询问。她的回答总是坚定而充满希望:“只要坚持规范治疗,做好全程管理,你可以生下健康的宝宝。”
近年来,我国在HIV防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感染者的治疗覆盖率和治疗成功率均已超过90%,HIV已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感染者不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工作,还能够在规范的临床干预下迎来健康的新生命。对于处于育龄期(15-49岁)的HIV感染女性而言,帮助她们实现安全孕育、健康分娩,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是公共卫生与国家战略的重要课题。在近日举办的HIV疾病教育科普采访活动中,孙丽君就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如何孕育健康宝宝这一话题进行了科普。
我国艾滋病疫情虽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育龄期HIV感染女性数量正在持续攀升。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约有27万女性感染者,其中55%处于育龄阶段。母婴健康关乎国家未来,为此国家层面已将“消除HIV母婴传播”提升为战略目标。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要求,2025年居民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母婴传播率低于2%,并致力于健全预防母婴传播服务体系,完善早筛查、早诊断服务流程,进一步缩短孕产妇检测确诊时间,切实维护两代人的健康权益。
在孙丽君看来,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尽早启动高效、安全的HIV抗病毒治疗(ART),并结合孕前-孕中-产后全程管理,是阻断HIV母婴传播的核心路径,也是切实保护母婴健康的关键。
孙丽君解释说,在妊娠期,HIV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孕期母亲体内病毒载量越高,胎儿感染风险越大;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容易接触到妈妈产道里含有病毒的分泌物,从而感染;哺乳时,如果感染HIV的妈妈选择母乳喂养,病毒也会传递给宝宝,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感染风险也越大,因此,母婴阻断的意义不言而喻。
孙丽君表示,孕期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实现并维持在HIV病毒载量检测不到的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妈妈减少肺炎等机会性感染,也能保护胎儿不受病毒侵害,降低传播风险并最大程度地保障母婴健康。
此外,怀孕期间ART的及时启动和持续治疗时间,与母体妊娠及新生儿的结局也密切相关,ART启动时间越早,围产期(妊娠达到或超过28周至产后1周——记者注)HIV传播率越低,坚持ART时间越长,早产风险越低。“这就需要我们把HIV感染女性生育需求的目光,延伸至整个育龄期和妊娠期的全程管理,配合早治疗,更好地实现母婴阻断。”孙丽君说。
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疗效、药物安全性、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孙丽君教授介绍,近年来,创新药物的出现为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带来了新的曙光。随着创新方案被医保覆盖,越来越多HIV感染女性通过治疗实现了“病毒学抑制”和“健康分娩”的双重目标。“我们见证了许多通过HIV母婴阻断成功出生的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有的成为运动健将,有的学习成绩优异,这让我很感慨。我坚信科学的治疗和社会的支持,能帮助更多家庭迎来希望。”孙丽君欣慰地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孙丽君教授。受访者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