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被垃圾压死的

这是不是你的日常?

明明没搬砖,却浑身酸痛;明明没熬夜,却精疲力尽;明明生活按部就班,却总感觉喘不过气……

其实,我们的疲惫往往和那些有形的重物、可见的负担无关。

真正消耗我们的,是心里发酵变质的情绪,是脑海里循环播放的往事,是圈子里删不了又戒不掉的有毒关系。

著名心理学教授鲍迈斯特曾指出:

这些未被清理的“心理垃圾”,占据了我们每天绝大部分的能量消耗。

而人体就像一台电脑,当内存被后台程序耗尽,运行速度自然会越来越慢,直至死机。

01

情绪垃圾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绪包袱”。

是说一个人长期积压的、未被妥善处理的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委屈,压抑等,会像沉重的“包袱”一样被无意识地背负着,持续消耗一个人的心理能量。

未被处理的情绪不会自然消散,而是像黏稠的淤泥一样沉淀在潜意识里,一点点消耗着我们的生命活力。

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里面,北漂女孩胡晶晶在朋友眼中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爱笑爱闹的“开心果”。

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胡晶晶在生日那天却从天台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原来,表面阳光开朗的她,内心却隐藏着长期的情绪压抑。

父母对她过高期待,每次提出各种要求时,她表面总是笑着附和,但内心常常产生“不够优秀”的愧疚和自责;

生日当天她被公司强行辞退,整个人如坠冰窟,却依旧强颜欢笑着参加生日聚会,甚至主动活跃气氛,掩饰自己的绝望;

每当朋友问起她的近况时,即便她已经落魄得连房租都交不起,却还是用一句“我挺好的啊”来捂住即将决堤的哭声。

在她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一个个刺目的数字:第37次替同事背锅,第28次被催婚,第163次失眠……

这些不断堆叠,发酵的情绪垃圾,最终累积成了她天台上的纵身一跃。

我们总以为把委屈咽下,把愤怒压下,把焦虑藏起,把伤痛深埋心底就能相安无事。

却不知,那些一味吞咽而未被消解的负面情绪,终会在心底发霉变质,变成腐臭的沉积物,最终以更丑陋的方式涌现。

周国平说:当一个人习惯于掩盖情绪裂缝时,实际上是在往自己的精神血管里塞入血栓。

情绪垃圾不会因为忽视而减少,也不会因为掩饰而消失,只会因为堆积而变得更加沉重。

学会适时清理,及时倾倒,让情绪流淌不郁结,心灵才能恢复轻盈。

02

记忆垃圾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一个人要学会仰望,更要学会遗忘。

可惜生活中很多人恰恰相反,他们紧紧抓着过去的伤痛不放,反复咀嚼那些痛苦的回忆,无意义的懊悔以及无法改变的遗憾。

却忘了当大脑的“回收站”里堆满各种冗余的记忆垃圾,灵魂的内存就会永远停留在卡顿状态,既无法加载未来,又难以通畅运行现在。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讲过一个来访者的故事。

这位来访者事业成功,但始终无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深入咨询才发现,原来他的潜意识里一直在频繁回放7岁时的创伤。

那年他的父母离婚,母亲哭着说“男人都不可信。”

这个画面,他总是时不时就会想起,即便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记忆碎片依然在操控他的人生选择,影响他的生活模式。

曾奇峰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真正困住他的不是那段过往,而是他执着于背负记忆的枷锁,不肯与经历解绑,拒绝让过去真正过去。

诚然如此,没有人天生沉重,不过是我们自己不断捡拾昨日的碎片,使得自己步履蹒跚,前行艰难。

电影《你好,李焕英》里,女主贾晓玲在母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深陷自责与遗憾的泥沼中。

不仅多次回忆自己小时候成绩差,被请家长等“不争气”片段。

就连母亲随口一句“你什么时候能让我长回脸”,都被她反复回想纠结,并视为自己失败的铁证。

直到穿越后才发现,母亲从未觉得她不够好,那些她耿耿于怀的不完美时刻,恰恰是母亲无比珍视的温暖回忆。

她这才恍然意识到,原来她曾不断反刍的“痛苦碎片”,不过是自己给自己强加的牢笼。

余华有句话说得好:当一个人背负太多记忆垃圾,就会变成自己过去的囚徒。

记忆是时光雕刻的琥珀,然而有些记忆却只是无用的残片,它们占据大脑,像无法降解的塑料,堆积成心灵的负担,压得人喘不过气。

放下那些结痂的旧伤,封存那些泛黄的往事,抖落那些冗余的执念,方可轻装前行。

03

社交垃圾

看过这样一段话:

“糟糕的社交就和镀金的假钱一样,看似体面光鲜,实际上压根没什么用,只会让你在虚假的应酬里,耗尽心力,累垮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朋友越多越好,社交越广越酷。

实际上大多数社交就像高利贷一样,只会不断透支你消耗你,让你如同负枷行尸。

经典名著《围城》里,主人公方鸿渐形容自己是一个被抽空了气的皮球。

而他日渐萎靡的原因,正是这种高利贷式的社交。

他的日常,被各种无意义的应酬与虚伪的交际塞满。

比如时常参与别人组织的却并不喜欢的文人沙龙,被迫附和地空谈;

频繁参加毫无营养的饭局,强颜欢笑推杯换盏;

聆听冗长而空洞的会议,在官僚们的自说自话中麻木奉承。

这些交际看似热闹,光鲜,实则充满虚伪的客套与消耗,让他心力交瘁。

连他自己都忍不住悲叹他的社交“像在烂泥地里走路,每一步都沾一身脏。”

庸俗的社交不仅是时间精力的浪费,更是对自我的慢性谋杀。

知乎博主@三分甜讲,有段时间她沉迷于拼命维护人际关系,到头来却发现原本她以为有价值的社交,大多都是拖垮她的“关系负债”,让她整个人能量耗尽,疲惫不堪。

于是便狠下心清理了那些有毒关系:

远离攀比成瘾的老同学;退出永远在抱怨的微信群;拉黑只索取从不付出的表亲;疏远双标且一直道德绑架自己的塑料姐妹。

她说:“当我现在‘无债’一身轻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以前那些社交垃圾的毒性。

才明白那些‘关系高利贷’’的复利计算方式,是用一个人的生命活力来偿还利息的。”

社交需要断舍离,而不是盲目积累。

远离透支你的人,舍弃消耗你的人。

真正的解脱,从敢于对有毒关系说“不”开始。

白岩松曾说:我五十岁才发现日子轻松的真谛,就是把压在心口的垃圾一件件丢出去。

真正的智慧不是增加什么,而是把那个压垮自己的包袱解开,一件件丢掉无用的垃圾,轻装上阵。

生活已经够重了,何必再自提垃圾前行?

你值得带着清爽的心,走向更开阔的风景。

发布于:安徽

上一篇:人到中年,你终会明白:和公婆较劲儿,你赢了也是输了
下一篇:后悔的心每天要来去多少回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