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撰文丨余晖
食品安全关系生命健康。
7月7日晚间,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提到,近日,国务院食安委发布了《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
上述意见,旨在发挥食品从业人员“内部吹哨人”作用,鼓励其主动参与监督,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防范风险隐患。
这是我国为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所采取的最新举措。
食品安全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早已告别了“吃得饱”的时代,在食品工业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持续深化的当下,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然而反观现实,“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成为舆论焦点。从外卖平台的餐饮隐患,到校园食堂的卫生管理,再到关系民族未来的婴幼儿食品安全,每一起事件都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
持续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意在提振公众消费信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
国家层面,早已出手。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
5月,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会议提到,要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强化全链条监管,推进监管重心下沉,严格日常监督检查。要突出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强化监督抽查结果处理,对发现的问题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的多次调研也都关注到了食品安全。
3月,张国清到有关平台企业调研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和市场监管等工作,提到“落实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要求,增强产运储销各环节监管合力,守牢安全底线”;5月,在河南,张国清调研食品安全和市场监管等工作,提到“强化全链条监管,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同样在5月,张国清在上海市调研时提到,“依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如何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监督是其中重要一环。
在河南调研食品安全时,张国清提到,“要强化协同治理,发挥好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机构监督作用,鼓励企业职工报告内部隐患,鼓励群众反映身边风险,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为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社会监督,2024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举报人举报实施奖励的公告》。
公告提到,“内部举报人”包括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内部人员及相关知情人。
-
内部人员,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人员;
-
相关知情人,是指在一年内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与企业存在业务联系以及企业临时聘用的人员等。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向社会公开举报奖励有关规定,畅通举报渠道,并指导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进行公示。
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开发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支持实名与匿名双轨举报模式,通过技术手段严格保护知情人信息,并实行“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的闭环管理机制,举报人可实时追踪办理进度。
此次发布的《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
上述意见提到,从业人员可通过“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选择向所在单位或市场监管部门报告风险隐患;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负责人收到报告后,需及时组织核查,核查属实的要尽快整改到位,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鼓励单位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依据隐患大小给予报告人员不同程度的奖励,对报告重大隐患的予以重奖。
按照意见部署:2025年12月底前,重点领域及较大生产经营单位将率先建立实施该机制;2026年12月底前,机制将覆盖至其他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口食品进口商及代理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