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吃完冰激凌后突发“脑结冰”,什么是“脑结冰”?

7月的上海热浪翻涌,一名女子在街头快速吞食冰激凌后,突感额头剧痛,仿佛大脑被瞬间“冻住”。这种被形象称为“脑结冰”的现象,医学界命名为“冰淇淋头痛”或“蝶腭神经节神经痛”。它并非大脑结冰,而是寒冷刺激触发的神经血管反应,儿童与偏头痛患者更易中招,疼痛常在几分钟内消退,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

一、何为“脑结冰”?短暂剧痛的真相

“脑结冰”的学名为“冰淇淋头痛”(Ice-cream headache),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医学文献的记载。当人体快速摄入-18℃的冰冷食物(如冰激凌)时,36℃的口腔突遇温差激流,触发蝶腭神经节异常反应。患者多在10-20秒内突发前额或太阳穴剧痛,伴随恶心感,1分钟内疼痛达峰,持续2-5分钟自行缓解。偏头痛患者可能痛感更强,但通常无长期健康危害。

蝶腭神经节:疼痛的枢纽

作为全身最大的副交感神经节,蝶腭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位于颅底翼腭窝内,由感觉、运动、交感神经交织而成。其分支密集分布于口腔与咽喉黏膜,成为冷刺激的第一道传导站。痛温觉信号经上颌神经传递至三叉神经,最终引发头痛。

二、冷刺激的连锁反应:头痛的生理机制

1、温差欺骗大脑,血管扩张生痛

当冷饮接触硬腭黏膜,大脑误判环境“骤冷”,紧急启动升温机制:颅内血管反射性扩张,加速血流输送热量。然而,扩张的动脉挤压周围组织,激活痛觉神经末梢。三叉神经将信号传至皮层,形成闪电般头痛。2019年德国马丁路德大学在《Front Neural》的研究佐证了这一过程:志愿者饮用冰水后,大脑中动脉流速显著增加,且头痛伴流泪时流速更甚,证实三叉神经介导的血管反射性扩张是核心机制。

2、完整的神经-血管反射弧

疼痛路径可精准描述为:

口腔黏膜感受器 → 传入神经(腭神经、翼腭神经咽支) → 翼腭神经节 → 上颌神经 → 三叉神经 → 脑干中枢 → 交感神经 → 脑部动脉

这一链条解释了为何疼痛集中于前额——三叉神经的眼支与上颌支覆盖该区域。

三、风险因素:谁更易遭遇“冰封时刻”?

生理敏感群体:儿童神经系统未成熟,蝶腭神经节更易被激活;偏头痛患者因神经血管高反应性,疼痛强度与频率更高。

行为诱因:狼吞虎咽式进食、运动后立即摄入冷饮、短时间连续食用(间隔不足2小时)均加剧风险。中医理论补充认为,“胃生血,食寒凉则胃寒血寒凝”,经脉细弱处气血不通而痛,与神经机制形成呼应。

四、科学应对:预防与紧急缓解策略

预防:给口腔适应时间

慢食为要:冷饮含于口腔前段,待温度回升后缓慢吞咽,避免刺激硬腭。

控制频率:单日食用冷饮间隔超2小时,运动后忌立即接触冷食、冷气或冷水澡。

急救:加速神经镇静

若已中招,可采取:

舌头顶住上腭,促进黏膜回温;

手捂口鼻快速呼吸,增加热气流缓解血管痉挛。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强调:无需服药,“药物起效时,头痛已结束”。但若疼痛超5分钟或伴持续呕吐,需及时就医。

结语:短暂疼痛背后的生命智慧

“脑结冰”是人体对温差的应激保护,其唯一优点是“特别短暂”。它提醒我们:夏日消暑需与身体和解——放缓品尝冷饮的速度,即是尊重神经血管的调节极限。正如医学界的诙谐总结:“你可以继续享受夏日,接着吃冰淇淋了”,但唯有懂得蝶腭神经节的语言,方能真正驾驭这份清凉。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