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称愿一次性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以换和平 ,什么原因?

2025年5月18日,哈马斯突然表态愿一次性释放所有约50名以色列人质以换取和平,这一看似“让步”的声明迅速引发国际关注。然而,结合加沙局势的演变与双方博弈逻辑,这一提议更像是哈马斯在内外交困下的“止损行动”,而以色列的回应则可能延续其“以战逼降”的强硬路线。

一、哈马斯为何此时“示弱”?多重压力下的生存挣扎

  1. 军事溃退与生存空间挤压

    以色列近期对加沙的军事打击已进入“收网阶段”。5月17日以军对贾巴利亚和汗尤尼斯的空袭造成至少10人死亡,地面部队更直接控制巴勒斯坦部分地区。加沙地道网络被系统性摧毁,哈马斯武装人员从高峰期的2万人锐减至残部游击状态。正如分析指出,“加沙实在太小了”,以色列的“拧螺丝式”封锁让哈马斯连藏身地洞都难保。

  2. 资源枯竭与民意流失

    加沙的基础设施在两年冲突中几近崩溃,水电、医疗物资极度匮乏,婴儿奶粉成为稀缺品。饥饿与疾病削弱了民众对哈马斯的支持,甚至“连抗议的力气都没了”。哈马斯若彻底失去群众基础,将丧失作为政治实体的合法性。

  3. 国际压力与盟友动摇

    美国近期施压要求释放人质,而伊朗作为传统支持者正与美国进行弃核谈判,地区盟友的“战略收缩”让哈马斯陷入孤立。此时提出释放人质,既可回应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关切,也为争取谈判主动权。

二、以色列的“不可能妥协”:战略目标与国内政治的角力

  1. 内塔尼亚胡的“终极目标”

    以色列政府已明确将“彻底消灭哈马斯”列为战略目标,5月初更宣布“全面占领加沙”计划,包括迁移居民至南部。接受哈马斯提议意味着承认其谈判地位,这与以色列“去军事化、去极端化”的加沙改造蓝图相悖。国防部长卡茨虽承认谈判重启,但以军行动未显缓和迹象。

  2. 国内政治的两难困境

    人质家属的抗议声浪日益高涨,但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依赖右翼势力支持。若接受停火,极右翼政党可能退出政府;若拒绝,国际社会对其“漠视生命”的批评将加剧。这种撕裂在以色列派遣代表赴多哈谈判的同时继续军事行动的矛盾姿态中显露无遗。

  3. 对哈马斯“缓兵之计”的警惕

    以色列情报机构评估认为,哈马斯仍保有约2万名战斗人员(含新招募者),其提议释放人质实为争取重整时间。以方担忧“暂时停火”会让哈马斯借机恢复地道网络与武器补给,重演过去“打打停停”的循环。

三、和平曙光还是战术烟雾?博弈背后的残酷现实

哈马斯的“让步”条款暗含战略算计:要求“战争彻底结束”等于变相要求以色列放弃消灭哈马斯的目标;而“移交加沙治理权”在加沙已近乎废墟的当下更显象征意义。以色列则试图通过军事高压迫使哈马斯接受“无条件投降”,甚至提出将加沙居民迁往非洲的争议方案。

国际社会的调停努力收效甚微:联合国对加沙“惨无人道”现状的谴责、欧洲要求解除封锁的呼吁,均难撼动以色列的安全逻辑。美国虽施压放人,但特朗普政府“迁民计划”的荒诞性削弱了其调解公信力。

结语

这场博弈本质是“不对称消耗战”:哈马斯试图用最后筹码换取生存空间,以色列则赌上国际声誉追求绝对安全。然而,加沙230万平民沦为谈判桌上的沉默筹码,停火协议即便达成,也难掩这片土地上深重的创伤。正如观察者所言:“战争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而幸存者的命运,仍系于强权政治的冰冷计算之中。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