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字,但意蕴丰富、情感强烈,不仅勾勒出中国古代吏治的困境,更在今日反腐倡廉的语境下,折射出穿透时空的启示。诗的作者元好问是金元之际北方文学的集大成者、文坛盟主。诗是写给一个姓薛的县令的,很可惜这位薛明府已经查不到姓名,也不知道是在何时、何处担任知县。“口号”是脱口而出、即席成篇的意思,看来是在薛明府离任时,元好问参与送别在现场所写,可见是其当时的真情实感。
诗中将能吏与廉吏并举,指出能臣干吏很多,但廉吏很少,做起来难乎其难。元好问出身仕宦之家,父祖都做过地方官,他自己也在内乡、南阳做过县令。他在县令任内,勤政为民,恪守清廉。这两句诗应是他对基层官场生态的真实感受和透彻认识。
中国历史从来不乏能臣干吏,李鸿章号称晚清中兴名臣,但生前聚敛了4000万两白银,够清王朝一年的开销。刘青山、张子善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功劳,但在和平建设时期担任地方领导时却变成了贪污犯。其中成因,元好问诗中没有指出来,现在想来,无外乎制度设计和道德修养两个方面的问题。经过前两句的铺垫,后两句对薛明府给予了高度评价,自从你来做了知县,人们看到了清官,相信世上有清官。
元好问的诗反映了普罗大众对基层官员既能担当作为,又能廉洁自律的深切渴盼。其实,既能且廉的官吏历代都有,比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等。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干部培养使用要求也是既能且廉,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总则部分开宗明义提出了干部的三大基本品质:忠诚、干净、担当。忠诚是为政之魂,是前提;干净是立身之本,是底线;担当是成事之要,是关键。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当制度铁笼与文化自觉形成合力,当外部监督与道德自律相互激荡,干净干事、清廉有为理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诗以赞之:
能吏清官何两难?只因心里有贼盘。
心挥利剑驱贼寇,干净担当美誉传。
(廖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