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李兵峰 高明俊 近日,走进火箭军某旅,记者见到数十名高级军士组成的导弹精兵群体。采访中,谈起这些年在部队成长经历,这些导弹精兵透着坚毅和不服输的韧劲。 “在老班长们眼中,备战强能永远没有终点。”这是该旅官兵对高级军士群体的一致评价。 他们平均服役21年,扎根导弹阵地,锚定操作号位;他们立足战位攻研破解打仗难题,让近百个创新成果助力战斗力迈上新台阶;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奋斗在知识重构、能力重塑的转型路上,引领带动身边官兵以昂扬姿态投身导弹事业,奋力托举一枚枚大国长剑腾飞九天。
发射架下书写忠诚答卷
“铸牢忠诚,就好比咱发射车的方向盘,只有把准了、把正了,才不会跑偏……”初冬暖阳高照,该旅“红剑讲坛”开讲,三级军士长张安全与新号手交流学理论用理论心得体会,赢得大家共鸣。 在训练中,新号手被张安全的过硬技术折服。蜿蜒盘旋的山路,他驾驶导弹战车寻找最佳入弯角度、掌握最好换挡时机,动作一气呵成,占领阵地一把到位。 去年,在上级组织的“特驾尖兵”比武中,张安全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入伍以来,他苦练战车驾驶技能,安全行驶数十万公里,参与实弹发射等重大任务,编写百余条操作细则,为大国重器保驾护航。 在战略导弹部队,亲手发射导弹是每个火箭兵的梦想。 那一年,执行实弹发射任务,作为一线操作号手,一级军士长唐兴春为了拿到“入场券”,带领单元打出组合拳:苦练,每天操作数十遍甚至上百遍,只为更精准更熟练;精练,对照流程严密组织、按照战标严格落实,差一丝少一毫都不罢休;巧练,自我构设特情场景,紧盯短板展开针对性淬火。 发射窗口临近,带着考核总评第一的成绩,他们走进随机抽点发射单元现场。然而,在兄弟单位欢呼声中,唐兴春带领所在单元以“叫打就打、叫撤就撤”的坚决服从,成为“备份”。 一级军士长张继国和唐兴春一样,天天上紧备战发条,当好最佳“备份”,在“号手就位”中向新目标发起冲锋。年近50岁的他在一线操作岗位干了近30年,布伪装、展设备、快操作,一上号位和20来岁的小伙子没两样。即使生病动手术,身体一康复他立即重返一线号位。 全军优秀士官、一级军士长宋庆林2023年服役期满30年。考虑再三,他对爱人说:“连里又分来几个新兵,我想带带他们再走。” 和宋庆林一样,近3年来,该旅6名一级军士长服役期满,他们主动选择继续服役。这个平均党龄16年的高级军士群体,将对党忠诚的誓言,兑现成一次次人生抉择,写下一条条任务履历。
平凡号位锻造长缨锋刃
那年,全旅换型武器装备,进入能力重塑调整期。作为基层部队专业班组带头人,高级军士群体成为第一波面临专业再学、岗位重定等考验的官兵。 已是技术尖子的一级军士长汪志峰积极适应身份转变,向营连领导请缨,选择最难懂的专业转型跨越。他一边恶补电路设计、仿真应用等知识,一边参加见学、跟训等任务,把一张张硕大的电路图、原理图“啃下”消化;带头研制模拟训练平台,助力实现“没有装备能操作、有了装备能打仗”。 在这次装备换型考验中,数十名高级军士人人交出合格答卷。他们组成一个个攻坚班,编写100余部教材教范、制作700多堂教学微课,大大缩短全旅战斗力生成周期,为实战能力跃升提供硬核支撑。 有一年,旅里执行陌生地域实弹发射演练,遂行任务的几个分队刚经历调整,不少操作骨干充实去了新单位。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很多人心里没底。战风沙、斗严寒、比技能、拼作风,20多名高级军士组成攻坚小分队,冲在一线、顶在号位,成功将导弹送上蓝天。 这些年来,该旅高级军士群体通过努力全部实现学历升级。他们还提议建立高级军士创新工作室,立足战位破解一线打仗难题,研制某型训练装备等一批创新成果,其中一项荣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助推器。
导弹阵地擦亮军人底色
4年前,一级军士长陈志远又站在了新起点。从即将退休的“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手中,他接过班长接力棒。 陈志远所在分队驻守偏僻大山,官兵们是名副其实的守山人。他们每个号位都很重要,为大国长剑“体检”,交出合格导弹。 反应“零时差”、操作“零差错”、数据“零误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陈志远以优异表现成为全旅“操作王”“排故王”,带领全班荣立一等功。 该分队高级军士在艰苦寂寞中奋斗作为,带领官兵确保国之重器保持高性能状态,分队获评火箭军“四铁”先进单位,荣膺火箭军“砺剑贡献奖”。 同在大山坚守的一级军士长牛永春,连续十多年被评为一级操作号手,先后6次换岗。每换岗一次,离危险就更近一步。 “坐在火山口,既需要高超精湛的技能、一往无前的勇气,又需要科学的态度、严实的作风。”每次上岗操作前,他都细致排查官兵心理状态、防护准备。 一名新兵忘不了那次紧急叫停。“你为什么不戴好防护面具?不要命了!”进行检验性操作时,他没有按要求做好防护,牛永春发现后立即叫停,要求他停训学好规定规程再上岗。 口令一个不漏、现象一个不漏、状态一个不漏、应急物资一个不漏……牛永春带领官兵立下的“铁规矩”成为操作宝典,也把令人生畏的高危岗位打造成让人放心的安全号位。 “点火!”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戈壁腹地一枚导弹向着目标破云而去。远眺蔚蓝天际留下的壮美弹道,一级军士长李明亮脸上露出灿烂笑容。 这次送导弹上天的,有他的一个徒弟。可是几年前,这名号手让连队干部骨干很伤脑筋。 在新号手集训时,李明亮就发现这个兵有些特别,接受能力强,学专业练操作都比较快,可脾气火暴、不太合群。 “好兵都是夸出来的。”李明亮在带兵实践中发现,面对90后、00后为主体的战士,必须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 “你的操作动作很到位,上台给大家演示一下!”“你这个知识点学得很透,能给大家讲讲吗?”李明亮一有机会就让他露脸,鼓励其发挥特长担任专业小教员、操作示范员。很快,这个兵就适应新环境、安心新岗位,并成长为技术骨干。 平时性格温和的一级军士长单志军对待班里战士像一名兄长,可一上训练场,经常唱“黑脸”。 “发射操作必须细之又细,决不能有半点差错。”一次模拟训练,号手小李核对数据有个小偏差,单志军立即提出严厉批评,专门进行复盘让他反思检查。 后来,小李在上级组织的比武对抗中夺得第一,被评为该旅所在基地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单志军也受到上级表彰。师徒两人同登领奖台,在全旅传为佳话。 这些年来,该旅高级军士群体发挥“人才酵母”辐射效应,助力官兵大大缩短成长周期,带出上千名骨干人才,近百名走上营连主官岗位、数百人担任班长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