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行业掀IPO热潮 盈利难题成最大障碍

证券时报记者 康殷

在政策利好和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双重刺激下,充电行业掀起了一股上市热潮。星星充电、挚达科技等企业纷纷冲刺IPO,特来电也曾筹划分拆上市,这一系列举动表明,充电企业对进军资本市场充满了期待。

综合多方采访后,业内共识是当前资本市场对充电行业相关企业IPO要求愈发严格,这主要是因为充电桩产业固有的投资大、回本周期长、利用率低的问题,以及行业参与者普遍面临的盈利难题。资本市场希望通过更严格的要求来确保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充电企业密集闯关IPO

万帮数字能源旗下的星星充电,作为充电桩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在近期迈出了上市的关键一步。证监会官网消息,万帮数字能源已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上市辅导备案,计划在A股上市,辅导机构为国泰君安。

星星充电自2014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市场份额逐年攀升。截至2024年9月,其运营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达58.4万台,仅次于特来电,市场份额达17.54%。

具体来看,中国充电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11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TOP15企业中,特来电运营66.7万台、星星充电运营60.8万台、云快充运营57.6万台、小桔充电运营20.1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TOP15占总量的87.1%。

同样在充电领域崭露头角的挚达科技11月28日向港交所递表,开启上市征程。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供货商之一,挚达科技以智能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为切入点,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

除了星星充电、挚达科技冲刺资本市场外,充电桩行业已经跑出了一批上市企业。在充电桩赛道,已经上市的公司包括芯能科技、国电南瑞、特锐德等。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充电桩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多种运营模式并存,包括资产型运营商、第三方充电服务商、车企充电运营商和众筹建桩运营商等。不同模式的企业在市场中各显神通,但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

华宝证券指出,包括星星充电、特来电等为代表的资产型运营商,专注于自有资产运营,并与其他运营商和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以实现用户端的流量互补。

“作为重资产模式的代表企业,特来电在充电桩建设方面投入巨大,构建了广泛的充电网络。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着资本开支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且不确定等问题。”国内充电平台的一名高管告诉记者,重资产模式下,早期铺设的充电桩设备需要更新换代,新的快充桩建设也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这使得充电运营行业难以出现一家独大的寡头局面,而各类中小乃至个人运营的长尾运营商的存在使得行业呈现逐渐分散化的特征。

此外,由于充电站点分布广泛且分属不同业主,整合难度较大,导致场站投资回报周期差异很大。前述充电平台运营高管告诉记者,比如网约车出租车公交车比较集中的场站,回报率往往较高,而普通点位的回本周期可能需要六七年,这使得运营商企业在扩张上面临资金和管理能力方面的较大挑战。

轻资产模式崛起

在新能源车充电行业中,除了以重资产模式参与制造、建设、运营的企业外,另一些企业则选择轻资产模式的路径参与其中,出现了以能链智电(NAAS.US)为代表的充电运营服务商角色。这类企业通过搭建第三方平台,链接新能源车主和充电场站两端,实现将分散化的充电站链接成一张服务网络,为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提供服务,并从充电服务费中获得分佣。

与欧美市场以私桩充电为主的模式不同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以公共充电为主,约70%至80%的充电量在公共充电场站完成。

“这是由于国情决定的。”一位充电平台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中国有3.4亿辆汽车,而停车位数量仅为保有量一半不到,私家车位数量就更是少数群体;另一方面由于小区电力基础设施条件不同,电力增容空间不一,能否安装私桩也存在不确定性;再者,家庭充电桩安装也存在电网改造费用高、拉线成本高等问题,影响了部分用户的决定。”

以深圳为例,给电车安装家用充电桩,拉线费用可能高达五六千元甚至更多,而这笔费用大概可充5000度电,使得家庭充电的实际落地面临挑战。

上述人士对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未来表示非常乐观,他预计,在交通能源油电切换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公桩充电量预计到2030年将有接近10倍的增长,且未来20年仍有望保持高速成长态势。

在此背景下,通过链接新能源车主和充电场站,提供便捷充电服务的充电平台类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的空间。作为第一家以充电服务作为主营业务登陆资本市场的能链智电,截至今年三季度已拥有近1400万用户,链接了接近10万个充电场站和超过100万根充电枪,并通过与众多新能源车企、电网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匹配。

与能链智电类似,朗新集团旗下充电聚合平台“新电途”,也是走的轻资产路线,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充电运营商赋能,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提升运营效率。财报显示,前三季度朗新集团能源互联网收入同比增长约30%。截至2024年9月末,“新电途”聚合充电平台充电设备覆盖量超过140万台,平台注册用户数超1500万,前三季度聚合充电量达39亿度。

有了广泛的链接能力,叠加高效的数据分析能力,成为充电平台企业的重要优势。能链智电今年推出了自研的NEF(NAAS Energy Fintech)系统,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交易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为新能源车主和充电场站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方案。例如,通过全国网格数据的供需关系模型,帮助场站业主优化场站布局;通过动态定价系统帮助场站提高收入等。这些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充电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充电平台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价值。

冲击上市并非易事

回顾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的发展历程,最初由“国家队”主导,在2014年以前几乎都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普天新能源大规模建设投入。2014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自此,星星充电、特来电等民营企业开始涌入充电赛道。

“从竞争格局来看,充电场站业主中,国企、车企占一定比例,民营企业投资占比大,且呈现长尾化分布。”前述充电平台专业人士指出,充电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增长空间巨大。随着市场发展,行业竞争格局逐渐稳定,但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

“充电桩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较快,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研发。星星充电通过IPO获得资金后,可以加大在大功率充电技术、智能运维平台、车网互动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创始发起人袁帅告诉记者。

但对充电行业企业来说,冲击上市并非易事。

事实上,早在2020年9月,星星充电就已与国泰君安证券签署辅导协议,拟A股挂牌上市,其后无进一步进展,直到今年10月重启上市辅导。以充电桩行业龙头特来电为例,早在2020年11月底,特锐德就已经启动了分拆特来电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但至今未果。

“近年资本市场对充电行业IPO的门槛抬升,实则反映业界对行业稳定性和收益能力的忧虑。企业需以坚实基本面,应对审查标准提升,展示成熟商业模型与清晰未来愿景。”袁帅表示。

从部分披露的业绩来看,充电公司的整体盈利模式单一,建设和运营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回收期较长。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充电需求多元化的趋势,筹备闯关资本市场的充电企业纷纷寻求战略转型,以寻找新的增长点。挚达科技实施“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2.0战略,加大研发和营销投入,虽然短期亏损有所扩大,但从长期来看,这有助于强化产品竞争壁垒,扩大业务覆盖范围,实现可持续增长。

事实上,目前充电企业正在不断探索充电桩+增值服务的模式以提高盈利。华宝证券指出,我国头部运营商目前开发的新盈利模式。首先,包括车位经营,即设置摄像头、移动感应器等设备安保维护充电桩;其次,拓宽手机APP的应用情景,通过收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推送定制化广告与服务内容;此外,充电桩本身是一个优质的广告载体,在充电桩上安装液晶显示屏是一个有效的广告投放途径,可靠的广告收入可以降低充电桩运营成本;最后,许多充电站附近提供便利店、车辆保养等一站式服务,同样可开拓新的消费场景和盈利机会。

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75.6万台,同比上升23.0%。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73.4万台,同比下降11.3%,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302.2万台,同比上升35.7%。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35.2万台,同比上升49.5%。

数据可见,充电设施仍然保持高速增长,随着产业进程加速和技术进步,充电行业的盈利拐点即将加速到来。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